乌贼的形态:
乌贼的身体像个橡皮袋子,乌贼有一船形石灰质的硬鞘,内部器官包裹在袋内。在身体的两侧有肉鳍,体躯椭圆形,共有10条腕,有8条短腕,还有两条长触腕以供捕食用,颈短,头部与躯干相连,有二腕延伸为细长的触手,用来游泳和保持身体平衡。头较短,两侧有发达的眼。头顶长口,口腔内有角质颚,能撕咬食物。乌贼的足生在头顶,所以又称头足类。头顶的10条足中有八条较短,内侧密生吸盘,称为腕;另有两条较长、活动自如的足,能缩回到两个囊内,称为触腕,只有前端内侧有吸盘。
躯干呈袋状,背腹略扁,位头后。外被肌肉非常发达的套膜,其内即为内脏团。躯干两侧具鳍,鳍在躯干末端分离、鳍在游泳中起平衡作用。由于躯十背侧上皮下具有色素细胞,可使皮肤改变颜色的深浅。乌贼躯体方位依其在水中的生活状态,头端为前,躯干末端为后,有漏斗的一侧为腹,相反一侧为背。
乌贼身体扁平柔软,非常适合在海底生活。乌贼平时做波浪式的缓慢运动,可一遇到险情,就会以每秒15 米(54公里/小时)的速度把强敌抛在身后,有些乌贼移动的最高时速达150 千米。它不但逃走快,捕食更快。乌贼是水中的变色能手,其体内聚集着数百万个红、黄、蓝、黑等色素细胞,可以在一两秒钟内做出反应调整体内色素囊的大小来改变自身的颜色,以便适应环境,逃避敌害。乌贼的体内有一个墨囊,里面有浓黑的墨汁,在遇到敌害时迅速喷出,将周围的海水染黑,掩护自己逃生。


乌贼的生活习性
乌贼喜栖息于远海的海洋深水中生活。每年春暖季节由深海游向浅水内湾进行产卵,4~6月间产卵粘附于海藻及其他物体上,9月下旬开始,当年孵化的幼体双游返南方越冬。
捕食特点:因为稳定的结构肌红蛋白是乌贼在深海生存的必要条件,乌贼热衷于吃螃蟹、鱼、贝类动物,甚至大王乌贼不惜与抹香鲸拼个你死我活,就是为了争夺虾青素(英文称astaxanthin,简称ASTA)资源,虾青素是最强的抗氧化剂,是保证肌红蛋白结构稳定而不被氧化必要条件。根据2008年荷兰莱顿大学的科学家弗朗西斯科·布达(Francesco Buda)教授和他的实验小组成员,通过精确的量子计算手段发现熟透的虾、蟹、三文鱼为代表鱼类、部分贝类肉等呈现出诱人的鲜红色的原因,是因为虾、蟹、三文鱼为代表鱼类、部分贝类肉等都富含虾青素,熟透的虾、蟹、三文鱼为代表鱼类等的天然红色物质就是虾青素。

食物:乌贼主要吃甲壳类、小鱼或其他软体动物。主要敌害是大水生动物。
分布
乌贼分布于世界各大洋,主要生活在热带和温带沿岸浅水中,冬季常迁至较深 海域。常见的乌贼在春、夏季繁殖,约产100~300粒卵。中国乌贼种类较多。

乌贼会跃出海面,具有惊人的空中飞行能力:日本北海道大学北方生物圈领域科学中心副教授山本润成功连续拍摄出一群乌贼跃出海面的画面,拍摄人员通过画面观察到,乌贼在空中加速时鳍会像鸟的翅膀一样向两侧展开来保持平衡,动作就像飞行一样。,它们的鳍向前方突然从海里跃出,在空中从漏斗形状的身体部位喷射出水柱开始加速,然后鳍及保护膜向两侧展开保持平衡。“这次研究结果不仅证明乌有着惊人的飞行能力,还可以推测它们很可能会在空中捕食海鸟”。
